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扩容了
发布时间:2019-10-20 15:10:08 文章来源:信息科
日前,16岁的桐桐又重新背上书包,开始正常的校园生活。跳绳、骑单车、读英语,看着他蹦蹦跳跳欢快的样子,人们很难想象,2年前,这个少年曾因不慎从高处坠落而成为植物人。
类似的案例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每天都在发生。一位心跳呼吸骤停,经过26分钟心肺复苏抢救过来的电工正在重新学习吃饭、喝水、说话,一名动过脑部肿瘤手术的患者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重新学习走路……
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其实是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先进的康复理念。过去,重症抢救的目的只是维持生命,对于后期病人或处于植物人状态,或出现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病人,往往出不了ICU重症病房,即使转出了ICU,对其家庭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这几年,“重症康复”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不过这一理念相对在国外应用得比较多,国内采用的医院还比较少。
何为“重症康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陈真介绍,简单来说,“重症康复”就是医院在ICU抢救病人阶段就开始引入康复治疗,让重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同时开展。这样做,能充分利用康复治疗的“黄金时间”,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早日转出ICU,摆脱呼吸机和监护仪,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可以说,重症康复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现代医学水平进步的标志。”
据桐桐爸爸回忆,被送入医院急救时,桐桐已经瞳孔散大、意识不清。虽然医生最终挽回了他的生命,但桐桐术后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并伴有大面积脑部缺血、严重缺氧、脑梗塞和肺部感染。此外,坠落还造成了严重的右侧股骨干骨折。
患者康复之后的运动情况
像桐桐这样的重症患者,以前都是在ICU治疗,必须恢复生命体征后才能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肺部感染、关节错位等问题。但这样一来恢复周期太长,往往会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转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后,该院神经康复中心团队立即对桐桐进行了全面评估。治疗团队认为,桐桐虽然昏迷,但未来苏醒和康复的几率还是较大的,建议立即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意识不清时也能进行康复训练吗?陈真介绍,该院重症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团队可以让患者哪怕在最小意识状态就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因长期卧床引发的心肺功能减退、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情况,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我们主要通过早期的运动、吞咽、呼吸功能的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本体感觉刺激、音乐疗法、针灸、及高压氧治疗等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预后。”
此外,吞咽障碍也是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康复中心采用“吞咽造影”检查及可视化喉镜,明确患者吞咽障碍的分期及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吞咽障碍康复策略,通过吞咽低频电刺激,球囊扩张,感官刺激,口颜面功能训练,摄食训练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过,重症康复只是漫长康复路的第一步。据了解,该院神经康复中心由重症康复科、综合康复科、神经康复科、普通康复科组成,除了重症康复区域外,还配备有5千平方米的康复治疗场地,包括上下肢机器人、虚拟情景互动康复治疗等先进设备,可开展康复评定、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机器人辅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等项目。
目前,重症康复的床位常年供不应求。可喜的是,该院新扩建的重症康复病房本月正式投入使用了,床位从原有的9张增加到14张。新病房还增加站立床和踏车等专业床旁康复设备,让患者在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仍需高级别的严密护理时,就可以开始适宜的床边康复。
相关链接:
多年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已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康复医学专科,并于今年8月入选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团队拥有教授、副教授、博士及硕士生导师17人、住院及主治医师20余人,治疗师近百人。